科技赋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2-12-30 14:54:24 来源: 本站

内容摘要

近年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保险业界共识,这也是保险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相继制定并推动转型战略,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据统计,2021年我国保险业IT投入金额达到354.8亿元,同比增长14.6%。同时,监管部门也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

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保险科技赋能的探索日新月异,保险科技已经渗透到保险业务链条的方方面面,从市场调研、客户定位、产品设计与开发、保险营销、核保与核赔、保全服务、资金运用,到风险管理和公司管理等几乎所有环节。保险科技在重塑保险业的价值链。保险科技所带来的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推动着保险业的变革与升级。




一、科技赋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背景研究

近年来,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保险业界共识,这也是保险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相继制定并推动转型战略,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据统计,2021年我国保险业IT投入金额达到354.8亿元,同比增长14.6%。同时,监管部门也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

1.1保险科技的概念和特征

保险科技是指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到保险生态体系中,通过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服务水平提高、企业运营降本增效、信息管理等渠道维护、改善保险生态,克服传统保险行业产品营销、信用管理等痛点,提升保险主体价值,发挥保险对于社会经济的保障作用。

一是初创主体数量不断创高。我国保险科技的初创实体保持着快速的增长速度,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数据,2017年底达到200余家,2018年,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约有250-300家,截止到20215月,数量达到650家,其中互联网保险中介公司数量达到500家,主要细分领域为:数字化运营和服务、互联网新中介、经纪互联网新中介、科技集成。

二是投融资交易异常活跃。2014年起,保险科技融资开始出现大幅增长。2017年保险科技企业四年融资次数超200次,金额超110亿。2018年,保险科技融资掀起另一个高潮,呈现出额度更大、次数更多的特点。2019年,保险科技行业融资进入第二个高峰,融资数额约40亿,水滴成为2019年的融资主角,成功实现B轮融资5亿,C轮融资10亿。20214月,水滴向美国纳斯达克递交招股说明书,即将成为中国继众安在线、慧择保险网之后的第三个保险科技上市公司。

三是互联网公司踏入保险行业的热度高涨。保险科技作为一个新的保险领域,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许多初创实体进入。除此之外,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也陆续入场,投资一些具有合格经营资质的保险公司,甚至开创旗下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据胡润百富2020中国互联网保险中介服务平台排名数据,腾讯旗下微保、阿里巴巴旗下蚂蚁保险、京东旗下京东保险分占第一、第二和第六位。

四是科技赋能保险行业程度不断加深。保险科技运用在保险产品的各个环节: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销售、核保和承保、理赔等。传统的保险销售主要有银行销售渠道、个险线下代理人渠道、中介、电话销售等,具有获客成本高、营销效率低、营销信用较低等弊端。将保险科技应用到销售情景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快速营销,同时为保险消费者提供良好营销服务,是保险科技落地到业务流程最多的环节。在核保和承保环节,保险科技主要应用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在理赔环节,保险科技的价值在于提高用户体验,优质服务同样也将是未来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1.2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1.行业“发展焦虑”

当前行业普遍陷入“发展焦虑”。人身险方面,一方面获客难度越来越大,传统营销手段很难吸引年轻客户;另一方面,代理人增员和队伍发展越来越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线下服务行业包括外卖、快递、网约车等,都在分流寿险代理人队伍。财产险方面,一方面获客成本日益上升,留住现有客户需要持续提供高质量保险服务;另一方面,识别风险客户和防范保险欺诈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撑。

2.客户需求拉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自由财富不断累积,开始更多考虑财产的保值与增值,人民的保险意识因此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人们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方式,这也体现在保险购买以及保险理赔环节。但按照常规的投保及理赔流程,投保人需要进行繁杂的资料准备和手续办理,这显然满足不了客户对于高效生活的追求。这一矛盾的出现促进保险科技在整个保险服务过程中的细化发展,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定位用户产品需求,向客户进行精准的保险产品推介;在理赔阶段,通过线上理赔平台进行智能识别,准确判断客户提交的理赔申请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充分,一旦满足设定的理赔条件,即可进行快速理赔。因此,保险科技在整个保险服务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运行效率,也满足了保险客户对于投保、理赔效率的需求。

此外,疫情因素也使得消费者对于保险服务数字化的需求和期待与日俱增。

3.政策推动

20213月,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业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同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更新,保险行业的积极探索,反映出国家和保险行业对发展保险科技的积极态度,这也同样预示着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将更多聚焦于科技在整个保险体系中的应用和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几年,监管部门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和规范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涉及健康保险、财产保险、互联网保险等多个领域。

202010月,时任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当前部分人身险公司仍然依赖传统商业模式,重规模轻质量,重业务轻服务,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力度有待加强,将引导行业加快调整转型。

2021125日,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也表示:“我们既要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加快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又要持续地规范发展,守住风险底线,切实做好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这项工作。”

20186月《中国保险服务标准体系监管制度框架(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了推进保险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保险建设,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保险,推动保险服务供给侧改革,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910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发布,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鼓励保险公司采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二是对于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健康保险理赔申请,保险公司可以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对被保险人的数字化理赔材料进行审核,简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三是依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与医疗机构、基本医保部门等进行必要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

20202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广人身保险电子化回访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身保险电子化回访;20206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保险销售过程的全流程溯源,并且要求该记录可被监管机构/司法机构查验。同年8月发布的《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指出,支持财产保险公司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鼓励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传统保险操作流程进行更新再造,提高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建设水平。

202112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保险科技的发展已经来到一个黄金拐点。

同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业内保险机构下发了《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首次从全行业的高度对保险科技发展予以梳理规划,圈出核心重点,并定下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

从数字来看,到2025年,推动行业平均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推动线上化客户比例超60%,推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超70%,核保自动化率超80%,理赔自动化率超40%,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90%

对于保险数字化转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表示,下一步协会将围绕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汇聚行业力量,积极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保险价值链创新的科技支撑,致力于提升保险科技在普惠保险、绿色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责任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领域的应用成效,让保险科技真正赋能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从监管层到行业协会,从各类政策文件到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都在聚焦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并引导行业在转型中规范化发展。对当下的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来说,其或许已迎来了最好的时光和机遇,也迎来了难得的“风口”。

今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保险业将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改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科技能力建设和数据能力建设。

1.3保险科技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保险原有功能的改进

2006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2014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科技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现有的功能实现优化。

1.风险管理功能

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基于风险管理的一种财务性安排,其通过保费收取的方式分摊集中于单位个体由偶发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从而实现风险分散和转移的功能。

1优化风险识别

保险因其特有属性,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发挥的是事后风险补偿的作用,但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保险在传统理论中所发挥的风险管理作用的方式也在逐步转变,由原来的事后损失补偿转向风险过程管理,其中包括事前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指对风险进行判别、分类和分析的过程。其包括感知和分析风险两个方面:一方面,保险科技可以助力实现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加入风险预警。以物联网技术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为例,众安财险推出的步步保是该险企与设备厂商合作研发的一款产品,通过监测被保险人每日的运动量实现对其健康风险进行监督和预警,从而降低出险概率;另一方面,保险科技使得对保险参保对象的识别愈加精确。新型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从而对参保对象的健康、资产以及投保等情况掌握更为准确的信息,进而识别其潜在风险和风险水平。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更好地识别投保人信息,在承保前利用OCR技术比对数据库中储存的保户信息和线下采集的信息,确保保户信息的真实性。

2拓宽承保风险

风险的类型多种多样,保险公司并不能做到有险必保、有损必赔。从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经营技术角度考虑,保险公司只能有选择地承保风险。保险公司可承保的风险称为可保风险,其要件主要有: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特征、必须有大量标的都具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科技不仅扩大了承保风险的范围,而且使得承保风险更加精细化。第一,保险业的可保风险范畴随着保险科技的应用而扩大。随着技术的发展,之前的一些不可保风险得以获得有效的识别、度量,从而转化为可保风险。例如,健康险中的非标体保险、财险中的雾霾险,都是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以足够的数据为基础,才实现这些新型险种的测算和开发。第二,可保风险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细分,出现针对细分风险的险种。以单病种保险为例,其将正常医保外的一些常见疾病或者边缘性医疗项目列入保障当中,在扩大保障范围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投保人的经济负担,而其实现的基础是保险科技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3定制风险管理方案

在保险科技的大背景下,险企的运营准则逐渐由“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客户为核心”,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方案的定制。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险企可以更为简单地对客户的风险信息进行跟踪,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则推进保险动态定价的实现,从而实现现有产品的个性化和精细化。在车险市场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帮助保险企业在定价环节从传统的“依车定价”向“依人定价”过渡。通过构建客户画像和分析用户特征实现差异化定价,实现为不同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在健康险市场上,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和监测被保人的健康数据,建立精准的客户画像、形成客户标签,从而为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保险方案。

2.损失补偿功能

保险将保费的绝大部分用作被保人因保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即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其中,损失补偿原则要求当发生的损失属于补偿性保险合同的责任范围之内时,被保险人有权利按合同规定获取赔偿,但不可因保险赔偿而额外获利。

1提高核保精准度和效率

实现损失补偿功能,首先依赖于核保环节,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从而提高了保险的核保精准度。一方面,保险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防范保险欺诈。20161月,中保协正式推出“人身险核保理赔风险筛查平台”,作为防范保险欺诈的有力举措,对于识别带病投保、重复投保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平台针对可疑的理赔客户,设有“案件发布”的功能,可以随时进行相关的信息排查,且通过其他险企回复的风险信息以及标识进行疑似欺诈客户的信息记录,从而对其信息和趋势予以监测和防范。另一方面,保险科技有利于提升核保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核保流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部分核保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升核保环节的效率。例如,平安寿险通过AI技术升级“智慧客服”,大幅提升了核保服务的效率。

2助力实现从赔付保险金到赔付服务的转型

保险科技还能帮助保险理赔实现从赔付保险金到赔付服务的转型(许闲,2021)。在传统保险业当中,赔付通常以保险金的形式进行,即赔付是作为保险运营的成本项,而保险科技可以助力赔付向赔付服务的形式转变,从而将赔付转化为收入项。例如,健康险中的运动抵扣续期保费:在传统健康险当中,保险公司无法掌握被保人的动态健康信息,只能在出险后被动地给付保险金额。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将穿戴设备植入健康险当中,将用户的具体运动量作为险种的定价依据,甚至可以实现保费抵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险业从保险金赔付到赔付服务的转型,对保险传统的损失赔偿功能来说,是一个颠覆型的改变。

3.资金融通功能

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包含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分散。从时间分散维度来看,经济损失的分摊带有预提分摊金的因素,预提出来但尚未实现赔付的分摊金就形成积蓄。对积累下来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来获取稳定且安全的收益,则形成了保险金的投资过程,保险资金的储蓄加投资,共同构成保险的融通资金功能。保险科技的发展,对资金融通功能的实现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保险科技促进和提升了融资功能的实现。2015年保险科技开启融资热潮,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大量融资,《2017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投融资报告》显示:我国保险科技行业在2017年实现43起融资,总额高达16.08亿元;中国保险科技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金额在2019年达到39.8亿元,行业的融资数额整体迅速上升。另一方面,保险科技使得资金投资管理更加精确。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应用,保险公司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改进其动态投资组合管理,并以大数据为支撑,开发投资研究中的智能指标计算、智能研究等模块。

(二)对保险功能的拓展

1.促进保险行业变革

保险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牵引保险行业各主体之间的业务分工,构建高质量发展价值链。保险行业的价值链可分为信息收集、风险识别与定价、产品销售、产品管理、保险理赔以及资产管理等环节,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往往是前中后端一手抓,从客户信息采集到理赔环节,包括资产管理工作也往往由保险集团下的金融公司完成,只有在产品销售环节会和中介渠道有合作。

但在保险科技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驱动参与保险行业的各个价值链中,协助传统保险行业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例如,在风险识别环节,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分析客户特征和潜在风险,降低企业承保环节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失;在产品销售环节,保险科技通过客户信息的量化和分类处理、分析实现精准营销,降低推销成本的同时增加客户黏性;在产品理赔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部分核保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核保环节的效率的同时提高客户的使用感。

在麦肯锡2019年对中国保险公司的调查中可以看到,75%的保险公司选择跟随或落后于新兴技术的发展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行业各主体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价值链的分工成为大势所趋。

从国际经验来看,CuvvaTrovSlice Labs等创业公司在与各国大型保险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前者提供流量入口,采集客户信息,绘制用户画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究分析客户潜在的保险需求,甚至参与设计创新保险产品之后有针对性地推销给顾客,再由后者大型保险公司进行具体的管理。相比于传统销售渠道和客户之间的疏离感,这些新的保险中介机构以更为周到体贴的姿态进入用户生活,从而能够更好地收集信息、培养潜在客户的保险兴趣,从而推动保险产品的销售。我国保险行业也出现新的分工变化,如中介端的慧择、保险极客等,技术支持端的优加健康、亿保创元等,构建了多层次、精耕细作的新型保险生态。

2.促进科技创新

保险科技体现为两种组织形态:“科技+保险”(即科技向保险的渗透)和“保险+科技”(即保险向科技的延伸)。传统保险公司向科技领域的延伸主要有科技保险和设立、投资创新企业等形式。科技保险是指保险以风险分散手段的形式,对研发机构或者科技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济损失或赔偿责任等,以给付保险金或者保险赔偿的方式予以风险保障,即保险作为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风险管理的财务手段,对其产生经济效应和保障作用。科技保险是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应对科技创新活动所存在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提升科技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科研创新的发展。

此外,保险公司还通过设立或投资初创企业的形式对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从而起到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设立初创企业的形式支持科技创新,其中平安科技是最典型的案例。作为平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科技主要运用区块链、智能认知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打造全新云生活的目标,实现了保险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优质长期资金,与科技创新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因此,可以通过投资方式缓解科技创新企业融资压力,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更好的对接。

2015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创新过程面临高风险,因而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需要合理管控风险,保障保险资金的安全性。无论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险保障,还是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都是保险延伸至科技方向的具体体现,其利用保险行业的优势,从不同的维度实现对创新的支持和促进功能。

二、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险市场对金融科技和保险科技的认识和运用渐入佳境。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保险科技赋能的探索日新月异,保险科技已经渗透到保险业务链条的方方面面,从市场调研、客户定位、产品设计与开发、保险营销、核保与核赔、保全服务、资金运用,到风险管理和公司管理等几乎所有环节。保险科技在重塑保险业的价值链。保险科技所带来的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推动着保险业的变革与升级。

2.1投入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IDC统计,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总体IT投入规模为354.8亿元人民币,相比2020年增长了14.6%2021年,中国保险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01.2亿元人民币,与2020年相比增长19.6%2021年,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整体继续增长,短期增速有所回升。但是,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整体增速在放缓,正在经历调整期,市场格局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短期增速的回升,主要是由于2020年疫情期间不少项目延期,这些项目在2021年完成了验收。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整体增速的放缓,主要是与疫情以来保险机构的经营状况强相关。整体来看,2021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较低,主要原因是保险行业改革转型出现窗口期以及疫情影响。

但是,经历调整之后,中国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保险业数字化也在持续推进。据艾瑞咨询预计,2023年中国保险科技投入将达546.5亿元,未来几年将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2021年,受保险业面临转型发展窗口期和疫情双重因素的影响,保险业整体的原保费收入增幅近一步降低。同时,保险业科技投入也正在进入调整期,大型保险机构按照规划投入稳定增长,中小保险机构则更加看重科技投入给业务带来的实质性帮助,投入有所紧缩。但是,保险行业目前增速的下降是阶段性的阵痛,长期来看仍然蕴藏着新的机遇。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当中,数据智能类解决方案将是未来的增长引擎,在这个领域甚至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市场格局的变化正在酝酿当中。

随着保险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多,各公司争相探索与公司规模、竞争优势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在具体转型路线上,行业头部公司和中小公司存在明显差异。

2.2科技重塑保险业务全流程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保险机构在产品、营销、核保、理赔、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等业务流程优化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保险科技为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保险科技的应用,一方面促使保险公司对既有险种优化改良,另一方面也为保险公司开发新场景市场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基于传统保险产品的改进创新,典型案例包括众安保险在2015年推出的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自2015年推出至今,其已完成16次产品更新,成为互联网上热销的一款健康险。基于新场景的创新型产品,种类覆盖更为广泛,包括宠物医疗、航班延误、网购退货费用、酒店/演出退订损失等等,如2020年支付宝和大地财险推出的基于科技手段确定宠物身份的宠物保险,可以满足消费者潜在的保障需求。

新技术的应用有望拓宽保险获客与营销渠道。依托互联网平台,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页、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多管齐下,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宣传、推广、咨询等线上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挖掘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准确识别出客户类别及对应的保险需求,利用智能算法推荐合适的产品。如平安人寿通过大数据分析优秀代理人的成功特征,总结出高效获客经验用于培训更多的代理人,改变以往主要依赖销售队伍人海战术和销售人员个人经验进行产品销售的模式,从而降低营销成本、提高销售成功率。

智能核保提升保险公司核保效率及客户体验。利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现对用户身份的在线验证与核实,支持远程办理业务。通过引入智能核保机器人,保险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AI核保服务。如健康告知出现异常的自助投保客户,可以通过智能交互问答直接给出核保结论,其核保时效可由原来的几天缩短至实时;法国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建项目团队,利用再保险公司的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帮助保险公司识别高风险客户。

保险理赔效率显著提升。传统的寿险理赔普遍需要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参与审核,人力、物力成本均较高,而目前市场上已出现承接保险公司核赔业务的专业理赔公司,通过全新的电子化技术将医疗处方和药品目录录入系统,在没有医学背景核赔人员的情况下由客户录入医疗票据的信息,系统可自动计算理赔结果。据统计,在2020年公布平均理赔时效的38家人身险公司中,最快的仅9个半小时,最慢的也在2天之内,其中小额赔案的平均理赔时效较快,最快的人身险公司仅需一个半小时。

智能客服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配置。目前,智能客服主要应用在保前咨询、保中核保、保后回访和保险理赔四大场景。从具体业务来看,客服业务主要分为呼出(如寿险回访)和呼入(如业务咨询、财险报案)。据测算,2019年头部保险公司的呼出业务已经能够实现80%以上的人力替代,而呼入业务由于其复杂性目前替代率相对较低,约在30%-40%左右。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线上智能客服有力地协助了保险公司提升服务效率、改进客户体验。

2.3头部险企和中小险企的转型对比

大型上市险企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凭借强大的资源禀赋自建科技能力。中小险企在数字化发展上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主要选择与保险科技企业或平台合作,探索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头部险企主动构建保险科技生态圈,进一步发掘利润增长点。以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为代表的头部保险企业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均设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科技子公司,将科技和自身业务相结合进行线上化转型,促进科技转化为重要生产力。以中国平安为例,2008年平安科技成立后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新探索,过去10年中国平安科技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未来5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亿元。发展至今,平安金融科技不仅对内发挥作用,还孵化出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等一批独角兽企业,仅其2019年年报中可见的电子商务、医疗健康科技、智能科技等子公司就已超过10家。

中小险企因为技术和资金能力有限,选择同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或者再保险合作。中小险企借助合作实现公司内部前、中、后台业务数字化运营,促进产品开发创新的差异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帮助破解经营困局。如众安保险于2016年成立众安科技,向中小险企提供研发体系,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众安科技输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0%,签约客户近260家;阳光财险通过大数据计算、AI图像定损、NLPLBS等技术,与支付宝、微信小程序对接迅速完成理赔定损,同时通过与融和医院的深度融合,构建“保险+医疗”人伤理赔新模式,打通了伤情判断与费用审核的全流程管理,实现了人伤医疗审核的全国集中。

2.4国内与国际推进对比

早在2000年,平安集团推出国内首个提供综合个人理财服务的网络平台——“PA18”,保险科技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06年,慧择保险网注册成立,成为第一家拥有保险网销资格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2013年,众安在线注册成立,之后小雨伞保险、水滴保险等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相继注册成立。2017年,被称为“保险科技第一股”的众安在线保险公司在香港上市。2017年,中国银保监会组建了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保险行业提供一个官方数据平台,促进各保险机构共享大数据信息。

就国际保险科技市场而言,尽管受到当前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保险公司收购科技企业或与大型科技公司合作提供保险产品的活动依然火热,且整体趋势从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科技赋能,转向提供随需求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大型保险科技交易包括美国Clover Health公司通过SPAC合并获得融资、Future PLC收购英国的GoCoGroup5。大型科技公司也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保险科技产品纳入其平台中,如2021年上半年,谷歌宣布与慕尼黑再保险和安联保险公司合作,为谷歌云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保险。

三、我国保险科技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通信设备使用的逐步普及,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传统行业形成新业态已成主流发展趋势。总体来看,保险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3.1数字化驱动

保险的基本运用原理是大数法则,大数法则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因此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将保险科技逐渐融入保险行业,保险公司数据资产规模实现数量级的跨越增加,同时具备了更加完善的保险数据系统。此外,在保险行业内部,保险公司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的数据运用和流动,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和流动也日渐频繁,整个保险生态系统更加活跃。

保险公司将转向以客户大数据来驱动公司发展。随着数据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数据将成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保险公司也将迎来以客户大数据来驱动经营和决策的时代。伴随智能穿戴、车联网等数据采集设备的广泛应用,其提供的数据流能够为保险业务链输送更加精准丰富的可用数据,如基于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保险公司能够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死亡风险等,从而指导保险定价及提供健康服务;基于区块链建立的公开透明的可信体系,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医院等各方参与者达成互信共识,实现数据共享;基于5G+”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更多信息的及时传输能够指导保险业务决策,保险公司将不再单纯发挥被动风险管理的功能,而是能够从事后赔付向事前的风险预警、自动干预等方向延伸,帮助客户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3.2渠道间协同

长期以来,保险销售以分渠道营销为主,各渠道之间数据共享困难。保险公司以新技术为基础支撑,建设基于客户服务的统一中间平台,从客户视角出发,通过对客户数据的收集归纳整合,使客户从初次接触到咨询、投保、理赔等环节都能享受到无缝衔接的交互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客户体验的一体化建设,打造全流程客户交互模式,推动服务升级。因此,实现各渠道的互联互通,适应客户在保险全流程中的统一体验需求,将成为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

新兴保险科技主体利用保险科技,使得核心技术、成本控制、保险产品营销、公司运营等方面产生了颠覆式改变,给传统保险主体进行了“降维式冲击”,传统主体在此冲击下只能寻求转型与创新,由此给整个保险行业带来商业式降维。

3.3融合创新

“保险+科技”不是单纯将科技手段运用到保险公司的某一经营环节,而是要识别保险业特有的行业特征。将保险科技融入形成创新式经营模式,不仅要在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销售、核保和承保、理赔等基本的产品运营环节中加入保险科技手段,更要在整个保险生态体系中加入科技思维,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于保险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保险科技具有研发门槛高、投入成本大,运营时间长的特点。因此保险公司若依靠自身技术能力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需要经历较长的准备期,但若与创业公司、科技公司等展开战略性合作,则会更快、更有效地进行科技创新,取得更高的效益。此外,随着保险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增强,在实现科技转型道路过程中,保险公司之间可以进行科技合作,资源共享,共同面对行业竞争和转型挑战,实现双赢发展。

从行业情况来看,除了少数大型保险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多数中小公司依然采取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的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保险机构科技子公司、互联网巨头、传统IT公司等提供技术服务的保险科技公司将扮演推动转型的重要角色。首先,技术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输出满足大多数中小型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其次,技术型企业和掌握用户流量数据的平台间可以通过深度合作的方式研发更加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共建保险科技产业布局。

四、我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保险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保险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大大便捷了用户的投保、理赔,让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升。然而,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仍面临着业务、技术和监管等多方面的挑战。

4.1组织架构

行业的管理层其实都很清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但目前保险业整体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数字化短期对于业务提升效果不明显。不过,保险业数字化的起点应该是组织架构,这一点其实监管层面已再三明确。

《指导意见》提出,改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鼓励组织架构创新,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组建不同业务条线、业务与技术条线相融合的共创团队,优化业务流程,增强快速响应市场和产品服务开发能力。完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孵化机制,加强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研发,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这是科学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

数字化转型实现成功推进,不仅是技术上的改进,更深层次在于制度、流程、考核、资源等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架构之间的联系,将数字化融入保险机构的战略主线,从全机构利益的视角统筹推进、打通资源,明晰战略定位,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充分发挥董事会、高管层的作用,立足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实施计划,才能更好助力企业甚至行业实现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

数字化转型一定需要组织架构的配合跟进。在公司初具规模后,每一位经营者都在考虑如何降低部门之间的壁垒,而数字化能做到底层数据的流通和连接,围绕着用户经营和业务经营去打破组织壁垒,同时又保持了各个部门的独立性。

4.2数据安全

信息技术之于保险业的发展正在由支撑保险业务经营向引领、驱动保险业务创新发展过渡。保险科技发展到数据要素化阶段,通过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不但能提升保险业经营、交易的便利度,也能加深保险业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提升风险辨识能力,加强业务创新的颗粒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各领域的变革需求,发挥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业务数据逐步对外共享,使得企业原本的安全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当前,在应用数据层面,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一是用户隐私、数据的共享性及安全性。保险业不仅要遵守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还要受到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约束。作为典型的数字密集型产业,保险的“大数法则”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数据属性。随着保险业数字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如何筑牢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墙”,更加智能、高效地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数据的合规获取、计算和治理、分级机制等均有待完善。

二是对多重风险的控制能力。多重风险体现在数字化本身的数据、系统风险,拓展可保边界带来的业务风险,被层层分隔在信息孤岛中的“原始风险”。可以说,保险数字化既带来了行业价值链的重塑和变革,提升了行业效率,也让风险控制变得更加分散和多维,这些都要求保险科技企业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数字化风控,建立企业级的风险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各类风险管理系统,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的高价值早已得到证实,其本身就容易引来外部攻击。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管控需求,防止数据在流动过程中不被非法复制、传播、篡改甚至恶意盗用,已成为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一大重要安全挑战。

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这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驱动和引领作用,无论是打造高端产品供应链,提升保险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还是创新优质服务链,让保险服务更可及、更有温度,抑或是延伸行业价值链,推动保险业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扩展可保边界,均需要打通信息孤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4.3人才短缺

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问题依然是数字化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高层领军型复合型人才。数字化转型需要管理层、主导层具备统筹能力的人才来落实实施,保险企业需要选聘具有科技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同时,引进和培养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另外,积极引入数字化运营人才,提高金融生态经营能力,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

去年年底,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选配具有科技行业背景、科技金融专业知识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加快引进培养懂科技、懂金融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强化科技领域行业研究。

在普遍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的当下,保险公司要始终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数字化时代的保险科技公司应建立更灵活的组织架构、培养更与时俱进的人才梯队、打造更开放的企业生态,以制度驱动科技创新落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保险价值链中的场景应用投入,加速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

4.4产品和渠道

传统渠道规模效应显著,互联网渠道仍待发展。随着保险科技不断深入保险行业,保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线上化”,推动了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发展。但从目前保险产品的渠道销售数据来看,传统渠道仍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保险科技如何在互联网销售渠道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抓住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保险消费服务,是未来保险科技面临的重要挑战。

首先,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目前,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产品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种类也更加丰富。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保险产品的内核属性和保障范围并没有根本区别,保险产品面临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亟需形成新的产品研发模式。保险科技为使用客户投保和赔偿大数据,形成特定保险客户画像,定制专属保险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可探索的渠道,但保险科技也面临如何将这些场景落地的挑战。

其次,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偏弱,获得客户的成本较高。虽然保险科技的加入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渠道,但目前传统渠道仍占据主要地位。传统渠道具有获客成本高、获客效率低等难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对一些资本量小、经营能力弱的中小保险公司,其对销售成本的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险科技面临如何为中小型保险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降本增效,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挑战。

4.5外部竞争

国际环境日渐复杂为世界保险市场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保险科技需要在充满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为保险行业注入强劲的发展驱动力。

首先,各类主体不断涌入,超维竞争激烈。据中国银行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信息披露数据,中国目前各类保险机构达到250家,各类初创公司的加入趋势还在不断增加,保险行业已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态势。随着保险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主体在保险科技的加持下,涌入保险行业,如携程、腾讯、美团以及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都向保险行业抛出了橄榄枝,投资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保险公司,微保、蚂蚁保险等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逐渐走在互联网保险中介细分领域的前列。各大保险实体的加入推动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但也因此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

其次,新技术竞争对手不断加入给保险科技带来新挑战。在“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不断有新技术涌入,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这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力量,但保险科技因此也面临更多种类的技术竞争对手。因此保险科技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迎接新的发展挑战,才能持续成为保险行业的中坚技术力量。

五、我国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建议

5.1以服务客户为根本,回归保障本源

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任重而道远。不过,保险的本源是保障,保险科技的根本目的是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让保险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让保险产品和服务可感、可及、可靠。这才是我们进行一切科技创新的初衷和目标,也是我们构建保险全链条生态体系,促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5.2保险公司需增强科技能力、调整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首先应增强科技能力。保险公司想要将科技手段运用到保险业务当中,首先需要增强自身的科技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保险客户需求,将保险客户进行准确定位和分类,并推介适当的产品,可以提高保险需求和覆盖率,也可以节省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

第二,调整组织架构。保险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深远影响,表明科技部门在保险公司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此,保险公司应将科技部门贯穿于整个公司组织架构中,而非独立于其他部门。第三,重视人才培养。保险公司在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下,不仅要注重员工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更要重视员工科技素养的提高,搭建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

也须重视数字化人才选拔。数字化转型落脚点是人,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招募熟悉科技和保险业务的人才,同时企业内部应构建一套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市场的快速变化。

数字化转型需要持之以恒。数字化转型涉及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数字化能力建设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以IT系统建设完成交付作为转型成功的标志,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显著成果。

中小公司转型需要寻求可靠合作方。与大公司自建科技生态圈不同,中小公司由于资源、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从公司内部驱动数字化转型较难成功,因此结合自身情况寻求可靠的合作方至关重要。

须警惕对科技平台的依赖性。目前,有许多中小保险公司都依赖各类保险科技合作方开展数字化转型。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运营手段,中小保险公司极易形成对保险科技平台的依赖,一旦后期科技平台服务费用上涨,将消耗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红利。

数字化转型要适应老年消费者需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从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老年人在运用线上服务方面面临的困难。

许多保险公司选择了“保险+医养”的经营思路,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须考虑到老年消费群体的服务体验,在提升业务线上化率的同时也要使相关服务适应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

消费者隐私和数据保护亟待全面加强。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消费者个人数据的保护力度,同时商业市场上非法窃取和贩卖消费者数据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对保险公司保护消费者隐私数据和向消费者提供更好风险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数字转型过程中高度重视将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加以保护。

5.3科技公司角度需减本增效、重构业务模式、合规

第一,发挥保险科技的减本增效作用。将科技手段运用到保险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保险理赔,通过线上营销、线上投保、线上理赔等环节,降低实体资本成本和人工成本。同时通过运营线上平台,提高获客、理赔效率。

第二,利用科技积极赋能。保险科技在保险产品研发、保险营销渠道拓新等方面进行技术赋能,重构整个行业的业务模式,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新型商业形态。

第三,遵守监管规定和市场规则。保险科技行业应用复杂的技术手段,因此蕴含着较大的运营风险,目前面临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科技公司作为新的角色参与到保险行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监管准则。同时科技行业不同于保险行业,应当遵守保险市场规则,遵循保险市场规律。

5.4监管机构需鼓励科技创新、数字化监管、健全技术标准

第一,鼓励保险科技创新。监管机构在保证行业运行稳定的基础上,尽量为保险科技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促进保险科技的进一步创新。

第二,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监管科技在反保险欺诈、合规、风险监测等方面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场景,避免新兴技术风险的累积、渗透和扩散。因此,监管机构通过运用多种数字化的创新技术为监管活动提供支持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搭建监管部门和其他保险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保险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暴露的风险,监管机构相应的监管难度增加,故应该开创监管机构与其他部门的数据沟通渠道,搭建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等机构的交易数据监控平台,保证实时监控。

第四,健全监管科技技术标准。监管部门应从政策制度高度出发,完善具体监管技术标准,进行深度监管。

第五,建立监管科技解决方案的沟通协调机制。监管部门应联合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平台、科技公司形成联合监管合作关系,当出现违规行为时,联合各方力量进行协调解决。